王正宇
城市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名气。有的名气很大,有的名气一般。有的声名远播,几乎地球人都知道;有的则是鲜为人知,如同被世人遗忘了一样。城市知名度的大小有许多因素,比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;比如城市的历史底蕴深厚、资源禀赋丰盛;比如区位优势明显、地理位置独特;再比如城市的个性鲜明、独树一帜;还比如这里产生了伟大的历史性人物和重大的历史性事件,等等。
在许多人的记忆里,一篇文章、一首歌曲、一部影视作品,都可能使一个地方名声大噪。去年春节,一首《可可托海的牧羊人》,把本来有点名气的新疆伊犁再次推到了世人面前;今年春节,一首《早安隆回》,让名不见经传的湖南小县城隆回声名远扬。《我们新疆好地方》《太阳岛上》《太湖美》等等,悠扬的歌声与城市地名紧密相连、相得益彰,类似的例子在社会发展史上可以举出很多。足以说明,文艺作品对一座城市一个地域的影响、推介力量不可小觑。
进入差别化竞争、错位化发展的年代,城市间的赶超百舸争流、千舟竞发,二三线的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。因为那里的人们深知,响亮的城市知名度,更容易带来强大的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。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需要引擎的,各方的知晓是基本前提,不然谁来谈合作、谈投资呢?为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知晓度,人们绞尽脑汁使出十八般武艺。
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之快让人瞠目结舌。突发性事件,爆炸性事件,都会让某个城市的正负信息一夜之间传遍全球,这一特征已经变得愈来愈明显。毕竟,提升一个城市的知名度除了文艺样式之外,偶然的事故、突发的事件、知名人士的评价,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引爆舆论、引起聚焦、引发热议,都有可能将那座城市、那个地方曝光在世人面前。
看起来,城市的名气是可以炒一炒的,是可以编出由头故事说上几回的。然而,市场经济的法则是无情的,人们头脑中的价值判断不是轻易就能撼动的。知道了一个地名,了解到有个城市躯壳仅仅是前提。倘人们乘兴而来、败兴而归,给城市带来的伤害则更是巨大。制造城市的轰动效应,有可能会热闹一时,但这种状况不会持久,更不可能永续。
城市的名气应是经济发达、市场繁荣、百姓殷实,应是投资、发展、创业、生活环境的优越,否则只能是徒有虚名。如今时代的城市化进程加快,应当着重思考和花气力的是,我们的城市凭什么在城市群中傲然屹立?拿什么让这里的老百姓拥有幸福感和获得感?党的宗旨决定了各级政府和人民公仆所做的,只能是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求所怨所盼装在心上、举过头顶,这才是城市工作的重心所在。由此观之,城市名望的名副其实、实至名归,还是要凭硬实力和硬形象;城市的好,还是得让那里的人民说了算。
城市的硬实力包括的内容很多,至关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水平。要牢固确立心无旁骛抓经济发展的理念,致力于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主打产业和支柱产业。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好本土经济,另一方面要大力招商引资,走吸纳式发展之路。只有经济发展了,财力增强了,百姓就业充分了,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增强。至于城市的硬形象,则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,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,文化品质的不断提升,市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等等,这些都是城市的软硬环境,需要坚持不懈,常抓常新。
城市的硬实力和硬形象是一座城市知名度和知晓度的内核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指望耍把式、玩花样,希图走捷径、搭花架子等等,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。这些年城市建设管理中出现的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让人们厌恶至极。一些城市管理者的浮躁情绪、急功近利、浮夸作风、形象工程、面子工程,不顾偿还能力的举债经营等等,使不少城市不堪负重、举步维艰,教训极为惨痛。经验告诉我们,正确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路,只能是锁定目标、久久为功,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。城市的健康发展,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,城市的硬实力才能得以增强,城市的形象才能得以树立。因此,还是要强调,扎扎实实打基础、蓄后劲;还是要强调,前进不可懈怠、奋斗永无止境;还是要强调,功成不必在我,拼搏不可缺我。
说一个城市是好地方,当然是对那里的肯定,但这背后却存有千钧压力。好是相对的;好是一座座高峰,是一个个不断攀缘的过程;好地方不只是单项冠军,好地方是综合因素的叠加。一座城其实就是一城人,建设城市、发展城市只有责任人、没有局外人,其评判标杆也会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提升。自觉对标找差,以更高的标准领跑,是一个城市应当具有的真正名气。说千道万,城市的名气取决于生活在那里的所有人的言和行。
作者简介:
省国企研究会副会长,著有个人专著多部,近期发表文艺评论、散文、随笔若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