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noframes id="xfvbp">

    <em id="xfvbp"><form id="xfvbp"></form></em>
    <thead id="xfvbp"><listing id="xfvbp"><listing id="xfvbp"></listing></listing></thead>

    扬州网 > 

    【大家说】庄晓明:《广陵散》的隐喻

    2023年02月 24日 09:13 | 来源: 扬州晚报-扬州网 | 扬州网官方微博

    庄晓明

    无论《广陵散》的“广陵”二字,是否暗示了与扬州有什么联系,我都觉得,嵇康与他的《广陵散》很值得一谈。

    这是公元223至262年间的至今依然清晰生动的一幕场景:洛阳城郊,大树荫下,一个高傲的身影,举起了手中的铁锤,击向火红的铁砧,火花四溅。叮当叮当的节奏,响彻了邻近的村庄,使其余的世界,包括那个时代的寒冷的时间,显得寂静无声。人们好奇地赶来,请这位诗人敲打出锄头、铁锹之类的不属于战争、屠戮的农具。而他却拒收他们的酬金,一顿随意的酒肴就好了——然后,他又回到他的叮当叮当的节奏中去。

    嵇康打铁,如今已成为中国诗人的一个不可重复的神话,那借助于一种劳作,将生命与土地链接为一体的诗意象征,是多么健康而自然——它使如今的许多所谓行为艺术,显得像是一幕幕荒唐而滑稽的闹剧。当然,人们并非一开始就听懂了这叮当叮当的节奏,或许至今仍没有听透。因为,我灵光一闪地感到,在“嵇康打铁”与《广陵散》之间,存在着某种隐秘而宿命的关联。

    神奇的《广陵散》的存在,已毋庸置疑。人们的讨论,常集中于它的风格的猜测,但莫衷一是。而我感兴趣的,则是关于《广陵散》的诞生的一个著名传说,虽然荒诞,却更有可能接近本质。传说是这样的,一天深夜,嵇康正抚琴自娱,空中忽有喝彩声——原是一被害的古琴爱好者之魂。于是,嵇康与之契谈琴理,鬼魂试弹了数曲,其中即有《广陵散》。这一传说,不仅隐含了嵇康本人的命运,更重要的是,我得到了这样的信息:一、在风格上,《广陵散》应有着浓郁的炼狱色彩,是灵魂在两个世界之间的焦灼,挣扎,论辩。至于是以邈远明丽的意境,或慷慨激烈的抒情收尾,则可见仁见智;二、我认为《广陵散》是一种即兴创作,是诗的灵感与激情,在琴弦上的自由舞蹈,这样的创作,只有嵇康这样的天才诗人兼音乐家方能为之。这实际上已解释了《广陵散》真正失传的原因——它无法记录,它的每一次的演奏都是不重复的。现在,我们不妨把目光再切回到《广陵散》绝唱的那个日子,公元262年的一个夏天,因为朋友的冤案牵连的不孝之名——实际上,早在他的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中,将利禄比作死鼠的膻腥,将官场隐喻为疯人院,就已埋下了祸根——被引往洛阳东市的刑场。似乎早已准备好了这个日子的来临,嵇康请送行的哥哥取来一张琴,从容坐下,弹了一遍《广陵散》,然后长叹一声:“《广陵散》于今绝矣!”这一声长叹是意味深长的,难道《广陵散》只能专属于嵇康个人的生命?难道送行的三千太学生,以及他的朋友,他们更是与他朝夕相处,就没有一人有能力将《广陵散》记录下来,而任其“于今绝矣”?或者反过来解释,如前所言,《广陵散》根本就无法记录,没有第二人能够演奏。

    我不知道关于《广陵散》的迷雾,是否可以由此扩散。但我可以肯定,嵇康之所以如此癖好打铁,实因为这是他的另一种的弹琴方式:音符是自由的,不固定的,如砧上火花的随意飞溅;但有着某种稳定而清晰的节奏,如铁锤在火红的矿石上的敲击——在嵇康打铁的诗意中,还奇妙地隐含着一曲《广陵散》。

    作者简介:

    曾在各大刊物发表诗歌、评论、随笔、小说若干。已出版有诗文集11部。作品入选多种选集。诗集《形与影》获第二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。现居于扬州。


    责任编辑:煜婕

    扬州网新闻热线:0514-87863284 扬州网广告热线:0514-82931211

    相关阅读:

    声明:凡本网注明来源为“扬州网”或“扬州日报”、“扬州晚报”各类新闻﹑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,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。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。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以便寄奉稿酬。

   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日本
    <noframes id="xfvbp">

      <em id="xfvbp"><form id="xfvbp"></form></em>
      <thead id="xfvbp"><listing id="xfvbp"><listing id="xfvbp"></listing></listing></thead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