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3日,“世界读书日”。
书是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。读书可以滋养正气,培植大气,厚养底气。翻开一本经典之作,任由思绪在散发着浓郁墨香的字里行间畅游,你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在读书中汲取营养。孟子说:“吾善养浩然正气。”于谦也讲:“书卷多情似帮人,晨昏忧乐每相亲。眼前直下三千字,胸前全无一点尘。”文不论雅俗,书不辞薄厚。华服能够装饰你的外貌,读书则可以充实你的内心。人生短短数十载,不可能凡事都亲身体验,唯有读书,能使人“通天下之精微,晓万物之是非”。书,是前人智慧的结晶,是智者真知灼见的积累,记载着历史,描绘着当下,探索着未来。歌德曾经说过:“读一本好书,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。”一本好书记录着作者几近皓首穷经的经验和智慧,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一览天下、驰骋古今;面对几案,就能思接千载、心游万仞。记得当年温家宝总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,书籍本身可能改变世界,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,人可以改变世界。毛泽东能够在理论创新上取得辉煌成就,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精读吃透大家之书,仅《资治通鉴》就读了17遍,《共产党宣言》读了不下上百遍,以此成就大学问、大事业。所以,我们每个人多读书、读好书,就能从浩瀚的书海中汲取营养,获得广博的知识,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,开阔胸襟,涵养大气。
在读书中充实人生。“闲中觅伴书为上,身外无求睡最安。”书是现代人的精神后花园,可是在充斥着网络、微信、影视等“文化快餐”的喧嚣声中,人们的内心难以宁静。其实,与其把光阴交付给浮躁的心境,不如撇开喧嚣、拨开冗务,安静地去读一本好书。养心莫如静心,静心莫如读书。在读书的时候,思想是专注的,行而不动,静而不止。陶渊明说过: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,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淡泊明志,宁静志远,读书使人抖落一身俗气,忘却烦恼与哀愁,屏弃庸俗与偏执,点缀生活,充实人生,净化灵魂,做到顺境中不松懈,困境中不退缩,逆境中不气馁。最近,读了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,让我手不释卷,深受洗礼。在艰苦的岁月里,习近平同志没有忘记读书学习,从北京到陕北,他带得最多的是书;在田间和炕头,他看得最多的也是书。他看史书,知古而鉴今;他看洋书,学西为中用;他看马列书,自觉修炼政治品格,砥砺信仰,为后来孕育出一系列治国理政强军的新思想、新理念、新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我觉得,唯有读书能够使我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保持宁静和平衡,才会言之有物,笑之有韵,行之不俗,从而超凡出众。
在读书中享受生活。读书就是一种高尚的乐趣,一种忘我的境界,一种灵魂的享受,一种智慧的雅好,一种心动的情结。民族英雄郑成功写过一副对联:“养心莫善寡欲,至乐无知读书”。读书是理性和感性的融合,冲淡了人的烦恼和无奈。平时我坚持一般性的书浏览、喜欢的书细读、重要的书熟读、更重要的书咀嚼,以达到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佳读书效果。我体会,世界上最专注的皱眉是在读书中陷入沉思的瞬间;人世间最得意的时刻是读书时偶有心得的会心一笑。有时候一本书,一篇文章,几句诗,几行随笔,不经意间拿起,便无法从记忆中删除。像儿时的玩伴,久违的老友,更像令人心动的雨巷里打油纸伞的女孩,喜欢而无需任何理由。
“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。生活里没有书籍,就好象没有阳光;智慧里没有书籍,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。”朋友,我们去朗读吧,以书为伴,读书作乐,学以增智,学以致用,何乐而不为呢?(陈宝泉/文 沈江江/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