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菜篮子,关乎大民生。提到扬州的“菜篮子”,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沙头镇的瓜果蔬菜。鲜为人知的是,扬州市场上有近“半壁江山”的瓜果蔬菜都来自一座农业园区,十年前,这里还是荒地一片;十年后,这里已是大棚连栋。
“菜篮子”供给有保障。物联网智慧“大脑”打造数字农业典范。在“中央控制室”里,打开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,就能精准了解到数公里之外玻璃棚内的即时环境数据。一头连着连栋大棚内的各类传感器,一头连着园区的“中央大脑”,各类数据在此交织、传递。“智慧平台通过搜集来的数据,科学分析出瓜果蔬菜的生长习性,智慧精准地判断出浇多少水最合适,施肥的量要多少,什么时间需要打开遮阳网。”汤其坤说,通过精准调控,农业产量摆脱了过去“靠天吃饭”“望天收”的格局。科技带来的变化,直接反映在保供能力的提升上。作为扬州的“菜篮子”基地,园区直接承担着扬州市民餐桌上绿色蔬菜的保供任务。“20万平方米智能化连栋温室建成后,计划到2024年实现农产品年产量20万吨,占扬州本土市场供应量提升至60%以上。”
“菜篮子”质量更优化。数字农业已经成为园区的一张闪亮的名片。2020年园区创成“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”,建成了草莓架式栽培中心、瓜果类架式栽培中心、茄果类架式栽培中心、叶菜类轮作栽培中心和蔬果种苗繁育中心5大功能中心,运用最新的物联网智慧管理系统,能够实时精准调控农业生产要素,成为全省数字农业的重要展示窗口。未来园区不仅要做好市民的“菜篮子”,更要向智能化、科技化方向发展,做好保供的同时当好“基因库”。
“菜篮子”科技更时髦。稻谷熟,百姓安。作为扬州市民的“菜篮子”,沿江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不仅承担起了市民瓜果蔬菜的保供任务,也利用仅有的耕地面积,向市民提供优质的稻米等主粮。为了提高主粮的亩产量,改善稻米的口感,从2019年开始,沿江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团队,共同开发“院士创新试验基地”。通过对无人化种植技术进行验证,对无人化机械的可靠性开展研究,最终推动厂家不断完善产品,以利于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推广应用。我们希望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,农民穿着西装站在田埂上,靠着手里的遥控器,连接天上的北斗卫星,指挥田里的无人机械作业。李兴光,晨兴村的一位农民。他亲眼目睹了“院士创新试验基地”带来的变化:“很多品种我们听都没听说过,试种之后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超以往。”他对于无人化种植技术的研究,也很是关注:“希望早日能推广应用,让农民摆脱‘脸朝黄土背朝天’的日子。”(高莉/文)